top of page
1.jpeg
Tablet Copy 38.png

​歷史

香港唯一完整龍窯。

 

龍窯早在中國商朝就已經出現,至南朝後逐漸定型,及後在宋朝傳至廣東石灣。不少石灣師傅在1940年代來港,把石灣的陶藝技術帶到香港,在香港建造青山龍窯。

 

青山龍窯曾燒製的陶器種類繁多,日常用具如五加皮酒樽、水渠、沙煲,以至珍貴的的陶瓷塑像和藝術品。

 

香港曾有其他龍窯,包括大埔碗窯,但現在只剩下屯門青山龍窯這個完整的龍窯。

1.png

歷史軌跡

1940年代

1940年代 青山龍窯建成, 商人司徒怒濤斥資興建青山龍窯。

 

1949年 陶窯師傅梁森從廣東石灣來港。

2.png

歷史軌跡

1950年代

1950年代梁森接手經營龍窯,建立「工合陶窯」。

 

1951年 司徒怒濤無力經營龍窯,由當時的工頭梁森接手,設立「工合陶窯」,燒製各式日用陶器,初期生產的陶器包括水渠和花盆。

3.png

歷史軌跡

1960​年代

1960年代 龍窯每月燒窯一次,由於1960年代初尚無電力供應,所有陶器以全人手製作,1960年代後期才引入電動機器輔助生產。

 

1966年  陶藝家陳松光入住工合陶窯研究陶藝,為期三年。

 

1967年  梁森、陳松光與陶藝家陳炳添三人成立香港陶瓷藝術室,供應陶藝原材料。

4.png

歷史軌跡

1970年代

1970年代

面對來自大陸產品的競爭,產量減少。

1970年代初
龍窯保持一至兩個月燒窯一次的生產頻率。礙於政策,中國大陸不能生產民間信仰的產品,於是龍窯靠生產香爐等產品避開與大陸廉價產品直接競爭。

至1970年代後期
中國大陸全面開放,龍窯經營愈來愈困難。

5.png

歷史軌跡

1980年代

1980年代

龍窯停產,其後政府提出保育,但計畫後來中止。

 

1980年代初 - 政府收地發展屯門新市鎮,龍窯面臨拆卸。1982年古蹟辦執行秘書白爾德博士提出保育計畫,其後帶同港督尤德爵士參觀龍窯介紹計畫。

1985 - 5月26日試燒龍窯以測試其污染物排放程度,這亦是龍窯最後一次燒窯。

1988 - 保育計畫停頓,同年6月梁森逝世,梁森之子梁栢泉繼續守護龍窯。

6.png

歷史軌跡

1990年代

1993
颱風襲港吹毀原有木製窯棚,梁栢泉搭建臨時窯棚。

 

1997
政府因應梁栢泉要求派員興建金屬窯棚,該窯棚一直使用至今。

7.png

歷史軌跡

2000年代

1993
颱風襲港吹毀原有木製窯棚,梁栢泉搭建臨時窯棚。

 

1997
政府因應梁栢泉要求派員興建金屬窯棚,該窯棚一直使用至今。

8.png

歷史軌跡

2010年代

2012年 - 龍窯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香港具考古價值地點。2014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。


2016年 - 政府擬重新發展龍窯及附近區域以興建房屋。

 

2017年香港龍窯關注組成立,旨在保育龍窯,並讓大眾關注龍窯的重要性


2019年 -  龍窯附近空置校舍拆卸,開始建屋工程

bottom of page